2017年开启了政府对金融市场乱象的专项治理,在这场风暴中,监管机构的“三三四十”整顿波及千余家银行机构,开出的罚单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剑指各类违规业务,引导商业银行回溯合规本位、回归业务本源。银监会在2018年将“大力整治违法违规业务,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纳入监管十大任务,代表了金融合规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深。麦肯锡认为,目前的监管呈现出三大关键趋势:
力度不减,坚决治愈金融乱象沉疴。2018年全年,银保监会机关、原银监局及原银监分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共开出了超过3800张罚单,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机构。2019年已过半,严格合规监管的总基调毫无松懈之势。但在强调严格监管的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支持性政策,为金融机构打开了业务调整之窗。
巩固成果,雷霆直击重点风险领域。2019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巩固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机构持续推动对五大重点领域问题的整治,包括股权与公司治理、宏观政策执行、信贷管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风险以及重点风险处置。具体而言,同业业务违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互联网金融风险等,已成为近期监管的重点和热点。
迎难而上,金融科技强监管常态化。2016年以来,监管方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展开了多次专项整治,并在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和ICO等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严监管措施。在加强互联网金融风控的同时,监管机构也积极引入技术工具,提升自身工作效率。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表示:“面对日趋严峻的监管环境,国内各大银行应精准把握监管机构合规管理的政策方向,加快推进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自上而下真正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合规是推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领先银行的合规管理实践
放眼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多家国际银行都曾因忽视合规而付出惨痛代价。面对愈加严峻的监管形势和企业对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许多国际领先银行已开始在实践中搭建和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履行对监管方、客户、员工和社会的责任,同时将法律法规转换为运营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业务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在三大方面发力:
合规组织及文化:明确部门职责,强调结果管理,通过高管之声及合规培训体系,营造强大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
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起覆盖多层次识别合规目标、多条防线与渠道管控、体系化评估以及合规报告的风险管理框架。
数字化合规流程:注重合规与业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工具实现合规管理的自动化和即时性。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观察及建议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宁人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日益综合化和国际化。在这一背景下,业务和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合规失效事件不断暴露,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有合规管理框架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
放眼国内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现状,行动滞后、管理被动和效率欠佳等问题无处不在。究其根本,麦肯锡发现国内合规管理存在四大痛点:1)合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未形成自上而下的治理架构;2)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与流程;3)缺乏大数据等科技支持的系统建设;4)合规文化尚未充分建立,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针对国内合规管理的痛点,麦肯锡建议商业银行从四大举措着手,构建卓越的合规管理能力:
第一,建立合规治理架构,明确合规管理权责和管辖范围。
第二,构建覆盖识别、管控、监测、补救和报告的全流程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第三,打造数字化、有针对性的运作模式、流程与系统。
第四,通过高管之声、合规培训体系和结果管理等,培养“主动合规”理念与文化。
国内银行需要转变自身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和搭建合规管理体系。唯有全方位地打造银行合规管理能力,化外部合规要求为内部管理动力,才能有效构建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助力银行实现业务腾飞。
在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和世界各地市场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要利用技术、人才和商业模式创新去解决技术欠债将是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世界各地市场日趋成熟,全球保险行业正奋力提升和维持盈利能力,并通过重塑产品、运营和业务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敞口,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期望值并整合新技术。
尽管保险公司的IT支出仍主要用于维护历史遗留系统,但预算已开始从核心应用程序向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倾斜,以期提供更加灵活的个性化产品,提升客户体验。
2019年新成立的保险科技公司寥寥可数,但抛开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数据来看,保险科技领域融资额已创历史新高。在2019年上半年的投资额中,仅有25%来自保险公司,大部分险企仍将保险科技初创企业视为供应商而非创新业务合作伙伴或合作开发商。
在升级技术系统和运营模式以外,保险公司还应注重提升人才能力,改善职场制度,以此应对“婴儿潮”一代逐渐退休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并弥合日渐扩大的数字技能人才缺口。
层层迭起的监管变化浪潮或将迫使保险公司在销售标准、会计、税务政策、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进行重大投入并作出根本性改变,某些新规或能为年金险和洪水险等具有挑战性的险种创造机会,提振销售额。
在历史遗留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引入创新的技术、人才和业务模式,从而逐步实现旧貌换新颜。是否有能力应对“多重挑战”或将成为决胜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但全球保险行业维持稳健增长,整体盈利能力保持良好。
大多数保险公司致力于提升成本效益和推动成本多元化,但大部分公司亦持续进行前瞻性投资布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希望借助人工智能(AI)、数字化、新型销售平台、替代产品开发等创新举措增强核心系统,开展能力建设并提升客户体验。许多公司已开始将投资重心从支持业务的正常运营转向为创新举措提供资金,以此推动业务模式发生更多根本性转变。
国内银行在数字化营销上存在以下三大痛点:其一,缺乏高效的数字化营销体系设计,虽然坐拥大量客户数据,但无法深度挖掘出客户洞见,难以围绕客户体验打造“精准营销”;其二,无法将美好的数字化愿景落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转型节奏缓慢,各部门各自为政、协同效率低等现象;其三,即便成功设计、开拓了线上营销渠道,许多银行仍无法有效打通全渠道链路,无法有效分配线下资源以赋能线上渠道。
自2013年开始,原中国保监会有序推进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2013年11月,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业。随后,安心财险、泰康在线、易安财险相继获批成立。2014-2019年,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共计保费收入574.03亿元,占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的15.09%;2019年,共计保费收入235.27亿元,占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的28.05%,同期增长38.51%。
从市场主体的参与度看。随着近年来保险科技的不断崛起,传统保险公司纷纷发力互联网保险业务。根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14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经营主体为33家,2015—2017年分别新增16家、11家、10家,之后趋于平稳,截至2019年,共计7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
从总体规模和同期增速看。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保险业不断创新销售渠道,各保险公司积极开发新型保险产品,并根据监管要求积极调整和规范发展。2014—2019年,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总计3803.84亿元。从年度保费数据监测可以看出,互联网财产保险经历了上升发展、下滑萎缩、调整回暖的不同阶段。2019年,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38.62亿元,同比增长20.60%,高出财产保险市场同期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